2022年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规划

刘彭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年03月06日已超过993天没有更新。

课堂是教育的核心地带,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为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科学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依据国家、省有关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制定了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规划。

202202241645639205675847.jpg

一、课堂教学准备

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科学、有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课堂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一)学习课程标准

深刻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课程性质、教学理念、一~六年级阶段目标与内容的规定和阐释,对标课标在目标与内容以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的要求,准确把握课(篇)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教学策略,做到“不超标”。领会比较2011年版课标与2001年版的差异,努力走出课改之初在学科属性、语文知识、文本解读、教师作用等方面认知和实践误区,以此保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指向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培养,指向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

(二)研究教材教法

深入领会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国家意志和育人价值,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特点及教学价值,认真研读教材中的“单元说明”“预习”“阅读提示”“思考探究”等助学系统材料,用好《教师用书》,准确确定单元及单元内教读、自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以及名著导读等板块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充分关注每篇课文教学间的关联,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强化“大单元”意识,努力克服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和“唯内容化”倾向,凸显整体性和“语文味”,力求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准、精、简、整。

(三)分析教学实际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校、教师本人和学生学情多方面的实际。课堂教学前,教师必须利用资料查询、调查问卷、检测分析、个别座谈等形式,认真盘点分析学校教学资源、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教学风格,以及班级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等方面的真实状况,做到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切实有效。

(四)制定阶段计划

应通过集体研讨,制定年级备课组和语文教师个人教学的学段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做好课时安排,落实好教师备课、教学实施、检测评价、总结反思等环节的具体日程安排和进度,处理好集体教学规划与个人教学进程之间的关系。

(五)开展集体备课

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备课中倡导资源、成果共享,角色、任务分担。各学校应加强语文教研组和年级语文备课组建设,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次数不能低于两月一次,尽可能每月一次;集体备课形式应多样化,鼓励跨区域、跨年级、跨学段集体备课,鼓励建立“线上备课研修小组”,建议采用单元式、问题式,项目式等方式开展备课。

202202241645639224477837.jpg

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努力做到通过科学的预设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精准、内容充实、方法适切。

(一)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和师生活动方式安排以及教学结果测评的依据,恰切、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能有效地导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落实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凸显语文学科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体现教材等学习资源的综合教学价值,在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聚焦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属性,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学科素养。小学一~六年级阶段应逐年着重从文字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文学审美、思维逻辑、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展学生全面的语文学科素养。

3. 结合学生实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深入研究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心理、行为和规律,既注重既定教学内容班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语文学习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努力做到“以生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科学确定,是聚焦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1.明晰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着力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识字与写字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单元阅读教学应全方位关注统编教材不同体式文章(文本)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突破“千课一面”的难点,重视文本特质对教学内容的决定作用,有区别地确定不同文本特质文章(文本)的教学内容;名著阅读教学应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专题阅读、研究性阅读,着力培养学生阅读不同类型整本书的恰当方法;写作教学应突破虚空、低效的难点,以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和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的基本写作规程以及想象、联想和常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落实为重点;口语交际教学要以学生对口语交际场景、对象和目的的准确把握为立足点,以其简明、清晰、连贯、得体的口语表达为教学重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统编教材构建的“传统文化”“语文生活”“综合实践”三种不同课型,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为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2.融入思想方法。

在确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适时跳出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形而下约束,从具有不同功用的教材选文中抽取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从“教课文”及时上升到“用课文教”的高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努力将语文知识、读写技能与思想、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同时,积极获取人类的先进思想、观念以及方法论等知识。

3.联系生活实际。

应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特别是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真实情境,生成情境化问题和开放性学习任务,并以此为导向,使学生产生深入体验、理解、应用、探究的兴趣和行为,不断提升其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明确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本学段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教材及课型、课程资源、自身能力和学情实际等客观规定和现实需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合理借鉴、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和规程,积极总结,不断提炼,努力形成富于个体风格的课堂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刀切”,应有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1.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应合理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教读、自读,单篇阅读、多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有针对性地使用精读、略读、浏览、批注、比较阅读、跳读、选择性阅读等阅读方法进行教学;针对现代文教读和自读、古诗文教读和自读,新授课和复习课,写作指导课和写作活动课及习作修改课,活动探究课和综合性学习及口语交际课等不同学习内容及课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合理继承讲授式、点拨式、诵读式等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优良传统,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习和借鉴“情境教学”“自导式教学”等新方法,努力形成有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

2.注重学生学法。

对于经典文学作品,要让学生尽量运用朗读、诵读、默读、圈点勾画等方式进行独立的个体学习,获取个性化的学阅读体验和感悟;对于具有复杂人物形象和情节、多元思想观点和丰富言语形式的传记、小说、戏剧、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文章、杂感、新闻、时评等,可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以及思辨性阅读(或批判性阅读)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欣赏评价和探究等高阶思维能力,使学习成为质疑与反思、交流与讨论、探究与创造的过程;名著阅读可化整为零,以专题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线上查阅、讨论等方式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培养其深度学习和线上学习的能力;写作、综合性学习以及单元或整册复习课等内容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专题学习、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混合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其主动思考、积极实践、探究创新意识和能力。

3.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常规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板书及时简洁、形象呈现师生的智慧生成;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与课文学习紧密关联的文字、图画、视频、音频、图表等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材料,从课堂导入、背景介绍、问题设置、思维可视呈现、课堂实践拓展等方面创设真实而具象化的多维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用好“毕节教育云”等网络学习平台,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打破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便捷、多样的课堂教学线上学习环境和路径,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因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而造成对语文教学的不利影响,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202202241645639236912387.jpg

三、课堂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教学多个环节。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施行,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开展课前预习

目标明确的前置学习是有效施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1.明确预习任务。

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应明确具体任务,主要为文本整体感知或任务有效解决的整体性、关键性问题或任务,并借此推动学生主动的预习,引发学生接触学习内容、初步探究关键问题的兴趣和行为。预习任务可以用“前置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明确。

2. 指导预习方法。

小学语文学科的预习可根据学情置于学生在校的早读、自习以及“三点半”课后服务时间范围内,教师应起到应有的引导、组织和指导作用,应对预习内容、方法、重难点和突破路径进行整体预设和规划,让学生在预习中习得进入学习内容、获取举一反三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性方法。

3.检测预习效果。

可借助“前置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的检验来检测小学语文学科的预习效果。可从语言积累、整体感知、问题提出、思维方向等方面设置检测题,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达成度进行有效测试,了解学生对既定学习内容的兴趣、思考和学习行为走向,为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二)推进课中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应体现预设的有序、生成的灵动,应充满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特殊魅力。

1.运用预习结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推进应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基础,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根据学生在预习中体现出来的兴趣、思维和行为的整体水平和个体特质科学确定教师的教学标高、重难点和教学策略,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宗旨;要在深入研究小学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认知心理、行为和规律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或教案)中清晰呈现学生应有的具体学习活动、行为和方法。

2.明确目标任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伊始向学生明确当堂乃至此后几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学习任务,做到师生对“教(学)什么”的明了于心,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在准确把握课程及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情及课堂单位时长的教学可能性,合理确定目标高度和任务量,并在教学设计(或教案)的目标达成度的表述上充分体现弹性和差异性。

3.创设学习情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程中涌现的丰富的人物、事件、现象和规律等,为语文学习创设生动的情境,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思考。学习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喜闻乐见和生活实际为基础,并能与所学内容紧密关联、自然衔接,不能为情境而情境,甚至生拉活扯,牵强附会。

4.开展师生活动。

小学语文课探教学应根据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个体、小组或班级活动,诸如识字、写字、读书、思考、辩论、写作、演讲、表演等,应在活动中落实识记、理解、分析、整合、欣赏、评价、反思、表达、探究等学习行为。教师应从学习任务分配、目标确定、方法指引、过程监管、行为调控等方面充分起到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时状况,适时调整课堂活动的进程和节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快与慢、多与少、难与易等关系,切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让活动落到实处、获得实效。

5.检测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应学会运用课堂检测,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即时性测评,精准了解课堂教学综合性目标达成状况,对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学习内容可采用当堂默写背诵、知识梳理、专题测评、拓展阅读和写作实践等方式进行测评。可利用观察、提问和练习等方式发现教学问题并准确归因,恰当运用反馈调节机制,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学习障碍,提高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应尽量避免唯知识、唯分数倾向,摒弃低效重复的题海战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及时处理并科学运用测评结果,促进教学相长。

(三)优化课后作业

1.注重作业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单位时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效益,设计实践性作业以及基于不同语文学习水平的指向具体个体的弹性作业,开展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积累和训练,优化作业方式,将刚性作业与柔性作业相结合,努力在作业中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和渐染特性,强化“听说读写思”多维实践,有效设计并使用课后作业。

应统筹调控小学阶段一~六年级的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确定学生必须完成的语言积累、整体感知和词句品味等基础性作业,强化语言运用、拓展阅读和模仿表达等实践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阅读、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作业,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弹性作业(如与教材学习紧密联系的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文学创作等)和跨学科作业(如以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为主的项目式学习任务),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2.加强批改辅导。

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每学期作业的全批全改次数不少于50次,作文全批全改次数不少于10次;应强化面批面改,利用当面讲解及时解决学生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问题,及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时将学生作业情况及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简要记录,用于教学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

202202241645639249483841.jpg

四、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意在有效推动课堂教学进程,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和学生思维发展,发展学生言语表现能力和生命智慧,及时多向反馈信息,改善教与学行为和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力、思辨力、沟通力和课堂教学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确立评价主体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还应包括每一个学生。评价的实施必须关注处于青春期前后的小学学生的性别、气质、性格和年龄心理,及其不同语文学习内容的发展状况,充分利用语文教师的语言优势和语文课堂的言语场域,恰如其分地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和方式,对不同个体实施差异化的课堂评价,杜绝简单、粗暴的否定和浮泛、空洞的表扬。

(二)确定评价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不但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结果,而且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过程、行为和能力等。基于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内容还应特别关注学生倾听、表达等言语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简明、连贯、得体、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

(三)选择评价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充分利用即时评价、延时评价,语言激励点拨,眼神、动作示意等多种方式,鲜明表达教师的学术态度和立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还应通过师生、生生和生师之间平等、合作的课堂评价方式,构建互相尊重、互相促进,有破有立,和谐共生的课堂文化。

(四)呈现评价结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研制开发基于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学段基础知识专题测评、不同文本阅读及文章写作能力测评等学习效能测评工具,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精准的定向测评,形成学生学习能力与效果的数字化记录和分析,形成有利于课堂教学教和学双方行为改善的数据分析和质性意见建议,借以改善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

(五)发挥评价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强化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态度、过程、行为和能力等的过程性评价,努力探索以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关键表现为要务的增值评价,以个体间、学习前后的思维差异为出发点和突破口,坚持思维导向,充分利用思维发展、言语碰撞所产生的课堂张力,推动课堂进程,促进多方交流,实现信息沟通和教学相长。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金沙人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4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